“十一五”的 11个关键词

2004年以来,随着中央“一号文件”的下发和减免农业税、粮食直补、良种补贴、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,全国9亿农民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。

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提出了许多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举措,这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。从工作的着力点层面看,以下11个关键词值得关注。

1.产业结构调整

“十一五”时期,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层含义:一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。《建议》指出,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,“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,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,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”。二是发展重点行业。《建议》指出,发展先进制造业、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,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。

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,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,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,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。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,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,大力发展金融、保险、物流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,积极发展文化、旅游、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,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。

2.循环经济

《建议》指出,发展循环经济,是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必须采取综合措施:转变发展观念,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,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,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,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标准体系,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,加强宣传教育。

3.自主创新

《建议》指出,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、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,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、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。

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。二是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。三是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、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,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。四是要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。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。

4.区域协调

《建议》指出,实施西部大开发,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,促进中部地区崛起,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,形成东中西互动、优势互补、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的格局。

《建议》还着重在三个方面提出了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的途径。一是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。包括市场机制、合作机制、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。二是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。根据各个区域人口、资源、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,实行优化开发、重点开发、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。三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。按照循序渐进、节约土地、集约发展、合理布局的原则,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。

5.扩大内需

《建议》指出,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,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,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。近年来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,投资与消费的增长不和谐。

我国目前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,国民储蓄率较高,国内市场潜力巨大,决定了我国需要、也有条件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。立足内需是基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方向性选择。

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国将从四个方面着力扩大消费需求,进一步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。一是通过增加农民收入、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、加快城镇化步伐等,改变农村消费偏冷局面;二是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,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,引导城镇居民扩大消费;三是逐步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,以解决消费者消费的“后顾之忧”;四是改善消费环境保障老百姓安全消费。

6.促进“新四化”

“十一五”期间,以工业化、城镇化、市场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“新四化”进程将全面加速,我国经济将因此而释放出巨大的活力。 工业化加速是指中国目前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首位,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业生产最大基地。城镇化加速是指中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。市场化加速,是指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之一,也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,全球五百强企业有450家进入中国市场。国际化加速,是指国际资本相当于GDP比重由2000年的25.4%提高到2004年的37.7%。促进“新四化”的发展,是保持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条件。

7.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

《建议》明确提出,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”。

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:生产发展、生活宽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。这20个字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。

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“多予、少取、放活”和“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”的方针,提高农民生活质量,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。重点是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,建设新村镇;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,培育新农民;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,倡导新风尚。

8.深化改革

《建议》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,通过加大改革的力度,促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进步。

我国当前出现的很多矛盾和问题,其根源就在于改革不到位和体制不完善:我国宏观经济之所以出现周期波动,在于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改革不到位;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粗放,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、财税金融体制不健全和企业改革不到位有直接关系;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低效使用,与土地、水和重要矿产资源的产权制度不明确、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直接关系。专家指出,如果“十一五”期间不进行力度大的改革,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就难以解决,“六个必须”中的前五个必须就难以实现。

《建议》对深化改革的重点做出了部署:一是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。二是坚持和完善经济基本经济制度。三是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。

9.提高对外开放水平

“十一五”时期,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提出的新要求。因此,我们必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。《建议》明确提出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,这是指导我国在“十一五”期间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指导原则,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指导方针。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,一是加快转变贸易增长方式,积极发展对外贸易,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,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;二是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,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,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引导;三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“走出去”,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。

10.公共服务

《建议》突出强调,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将政府的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调节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和各项公共服务职能上来。公共服务,在“十一五”期间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与经济指标减少相对应的是,“十一五”规划的目标中增加了如老百姓关注的就业、社会保障、义务教育、公共卫生、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。专家指出,现在政府的经济调节功能很强,但公共服务职能是偏弱的,这次规划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。

11.社会发展

《建议》指出,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,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发展的内涵,协调推进经济建设、政治建设、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社会发展,这一字眼在《建议》中十分引人注目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,必须关注财富如何分配,利益怎样协调,矛盾怎样化解等社会发展问题。对此,《建议》明确提出要从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,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,加快发展社会事业;更加注重社会公平,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;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,保持社会安定团结。

(以上内容摘自新华网)